最近几日,在和周边做媒体的朋友交流工作方面心得。就在昨天,和一位省城电视台做中层的小伙伴聊起了如今的传统媒体转型。关于这个问题,其实一直都备受学界和业界的普遍关注。时下,有高喊纸媒已死纷纷出走传统媒体的,还有认为新媒体不能承载中国传统文化,对此心生芥蒂的。
不过,在我看来这二者的观点都太过于极端。事实上,纸媒不可能完全消失,新媒体也同样能传承文化。只不过,在这新旧媒体融合之际,要抓住这3个关键的突破口,才能有所为,而且有可能躺赚。
转变思维:从受众到用户
说起受众这个概念,应该算是工业社会的产物。我写你读,我播你看,是受众最真实的写照。简而言之就是,媒体人作为传者有很强的话语权,作为受众的读者、观众是极其被动的。举个例子,就像小时候我们看电视只能收那几个台,节目也只有那几个。出什么节目,都由媒体自己说了算。
但到互联网时代就不同了,做媒体得有互联网思维,得知道什么是新媒体运营。昨天,也正好和朋友聊起这个话题,我说要想做好自媒体就必须明白互联网的底层逻辑。这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就是我现在说的用户思维。
传统媒体要想转型成功,就必须树立用户思维。那什么才是用户思维呢?简单来说就是换位思考,想用户之所想,急用户之所急。尤其是在内容创作时,更要从用户需求的角度去打造自己的内容,切勿闭门造车。
做好定位:深耕垂直内容
我认为,《连线》杂志主编克里斯.安德森曾提出的长尾理论是很适合如今内容产业发展趋势的。在不久的将来,小众、专业的内容肯定会获得自己的小天地,这也正是之前马云提到过的:小而美。
如今的自媒体,已不再是最开始那样随便写几句文字,再配几幅图就能应付的。要想在这里突围,唯有提供更为专业、优质和深度的内容,才能斩获用户的注意力。可见,要想做好新媒体,对自我进行准确定位是多么重要。
其实,这从现在红极一时的大V也能看出些许端倪来。例如做得到的罗振宇,他自己是中传的博士,又曾就职于央视,这样的大平台以及丰富学识带给他的自然也是优质的资源。也正因如此,他才能把付费课程做得风生水起。我想,央视经历和名校光环绝对是一个好的背书,同时也给予了罗胖很多行业资源,让他能在这个行业深耕下去。
因此,不管是传统媒体转型还是自媒体运营,都应先搞清楚自己擅长什么,选定领域再进行实施,才能稳中求胜。
拓展渠道:借力网络平台
相信读者们自己也清楚,如今的流量大王莫过于腾讯、头条和网易等互联网渠道,要想自己开发平台几乎没什么可能。因此,想做好内容运营,一定要学会借助平台的力量,这样会事半功倍。
另外,在渠道拓展方面我其实是不太看好做搬运工的。这不仅是我自己的经历,包括如今大型媒体的中央厨房也遇到了类似的难题。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每个平台的用户画像不同,阅读习惯也有差异。同样的内容,可能在头条平台是爆款,但换到天天快报或百家号,却有可能遇冷。所以,我并不看好单纯的搬运。
如果是团队运营 ,可以安排专人负责某个平台的稿件,去摸清用户阅读习惯和平台规则后对症下药。如果是个人运营,则建议选好一个熟悉的平台直接垂直深耕。这样既可以节省精力,但效果上却会更好。
以上提到的这三点,属于通用方法类的建议,因此适用于所有想转型做新媒体的传统媒体人,同时也值得现在身处新媒体的我们深思。
但有一点需要提醒的是,其实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不过是内容的载体罢了。因此,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反而可以相互促进。
当然,最为重要的还是内容本身。无论是做纸媒还是写网文,都必须拿出优质的内容来,用户才会买账。否则,狂欢之后除了一地鸡毛,什么也不会留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