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最近在研究互联网上,被用户高度分享的内容和段子的过程中,每天我的博客的访问量都屡次刷新…
在此,也给大家贡献些“被分享”方法论上的总结,这可都是干货啊!
伯杰是一名斯坦福大学的毕业生。他曾经有一个习惯,就是每天阅读《华尔街日报》的一个版面。这个版会列出一个清单,上面写着哪些是阅读量最大的文章,哪些是分享量最大的文章。
他发现,这两个列表并不一致,有些文章虽然被大量阅读,但并不会被分享。那么,到底什么样的文章会让人们更愿意分享出去?
以下就是该文章总结的,容易被分享的内容常常具备的几个特征:
1.文章主题积极,读完后让读者感到兴奋。
能够激起读者情感反应的文章绝对要比对读者情绪毫无影响的文章受欢迎。更重要的是,能够带来快乐情绪的文章又要比带来悲伤情绪的文章表现好。
2.让用户非常愤怒和恐慌的文章。
虽然让读者乐观积极的内容更受欢迎,但如果激起的用户情绪足够激烈,比如非常愤怒和恐慌,它们被分享的概率也很高。这招我真没有试过,因为这个纯粹属于负能量,我比较抵触!
3.让读者觉得自己不仅聪明,而且消息灵通、见多识广。
读者在分享一些内容时,往往想表达这个内容我能明白,或者想要增强自己在朋友中间“消息灵通”的形象。对用户而言,分享这些内容是提高自己在社交圈形象的方式。
4.实用且容易记住的内容。
这也是为什么“榜单”性质的内容受欢迎的原因。因为它们简单、实用且容易被记住。用户在分享实用性质的内容时,会觉得自己是在帮助周围的朋友。而容易记住也会随时被拿出来作为谈资。
5.有价值的故事。
大家都喜欢有故事性的内容,故事讲得越好、越能激发人们的兴趣,被分享的几率也越高。所以,有些文章之所以受欢迎也不仅仅因为它有一个挑逗的标题,而是内容本身的质量就高。
以上就是《纽约客》文章提及的“高分享量的文章”具备的几个特点。这些总结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由本文开头所提及的乔纳·伯杰,也就是当前沃顿商学院市场营销方向教授经过多年的实验和调查所得。
不过,伯杰也指出,让人感到讽刺的是,其实当我们搜集的数据越多、越了解背后的规律,这些总结发挥的价值也会越来越小。就像如果被分享的文章都严格按照这些规律推出,那么有些人也渐渐不会分享这些内容了,比如心灵鸡汤?
所以综上所述,高质量被分享和流传的文章,绝B不紧紧是要按照这个“死气沉沉”的几条来完善,最核心的是,文章背后作者对生活、每天发生的事儿的思考,总结与概括,以及是否有”魅力人格体“把这些东西浑然天成的呈现给大家,这才是最最核心的!